春日的陽光穿過愛心理發室的窗臺,在白色地磚上灑下細碎金斑。81歲的房奶奶披著淺藍色圍布,看著鏡中齊整的銀絲短發,皺紋里漾開笑意:“這可比城里20塊錢的理發店剪得還仔細哩!”愛心理發師任大爺的銀剪刀在陽光下閃過微光,也剪出了寇圪垱村以溫情服務激活基層治理的生動注腳。
愛心理發織就文明契約
每月逢五逢十的日子,這里便成了老人們最期待的"社交場",來理發的老人們邊拿著號牌排隊邊嘮著家長里短。自二月初二開業以來,愛心理發室已經服務了120余名老人,僅開業當天就有58名老人來享受這份福利。其實這份福利的“含金量”,藏在理發室墻上的《告知書》里:一是做好個人、庭院、門前衛生;二是遵紀守法,遵守村規民約;三是文明用語,構建和諧大家庭;四是嚴禁在田間地頭點火,常年做好禁燒工作。如果工作人員發現點火一次,取消本人及家人本年度免費理發資格。寇圪垱村這間小小的理發室承載了基層治理的大功能。
連心機制催生治理合力
“咱家地里的雜草可別亂燒了,我20號還等著去理發呢!”王奶奶不忘叮囑準備去地里干活的兒子。這種“連坐”設計頗具深意:當個人行為與家庭福利捆綁,文明公約就從紙面走進了心田。自愛心理發室成立以來,全村違規點火情況明顯減少,最可喜的是,年輕人受到家里老人的叮囑開始自覺打掃自家房前屋后的衛生,清理雜物垃圾,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壓力大大減輕,成效顯著,形成了“銀發帶全家,家家帶全村”的良性循環。
服務治理融合共繪新圖景
愛心理發室成了文明實踐的孵化器。據寇圪垱村黨支部書記介紹,下一步,村里計劃推出積分兌換制度,本村村民凡積極參與環境整治、移風易俗工作或者被評選為本年度文明家庭,即可兌換免費理發服務。
當服務的溫度與治理的力度相遇,一把理發剪不僅剪出了村里老人的幸福晚年,更剪出了基層治理的密碼——以溫情為紐帶,以規則為基石,在守望相助中繪就鄉村振興的文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