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冬小麥的抽穗期。4月16日下午,在大口鎮韓村亳都種業的一塊兒試驗田里記者看到,科研人員正頂著烈日為小麥做雜交“手術”去雄。
據了解,去雄環節只是小麥雜交的第一步,去雄之后,等小麥進入揚花期,還要用父本小麥的花粉給母本小麥進行人工授粉。每年小麥抽穗揚花期,像這樣的小麥雜交“手術”,他們團隊要做數千例。一個人一天能做七八十例,每季小麥差不多要做半個月,通過層層選育、優中選優,育成一個新品種。
試驗田里,育種科研人員穿梭在綠油油的麥田里,撥開小麥抽出的新穗,剪去頂端的三分之一,用鑷子從穎殼里夾出針尖大小的雄蕊,然后在雜交袋上填寫好母本和去雄日期,再將整穗套袋、封袋,一穗小麥的去雄“手術”宣告完成。
“我們亳都種業小麥育種試驗田占地85畝,每個小區是一個品種,這里面種植了268個小麥新品種,其中進入國家品比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有13個小麥品種。每年4月到7月都是育種試驗最繁忙的時候。”亳都種業負責人韓紅衛說。
培育出一個綜合表現優良的小麥品種,需要10余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人工去雄雜交是小麥育種的關鍵環節。每年的4月份,亳都種業育種科研人員都會搶在小麥揚花前的那幾天人工配制雜交組合,為連續選育一代代新品種做好基礎工作。
據了解,小麥雜交育種是一個連續性的漫長的工作??蒲腥藛T要熟練掌握上千份種質材料的特征特性,選擇優異的種質資源,通過人工配置雜交組合、田間選擇、鑒定篩選、品種比較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等環節,對選擇的優異品系進行適應性、抗逆性及豐產性等方面綜合觀察,隨后經相關部門審定后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從而產生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