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偃師府店南緱山上,有升仙太子之碑。碑高6.7米、寬1.55米、盤龍首,龜馱。
大周圣歷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東都洛陽去登封封禪,途中留宿緱山,游覽剛剛竣工的升仙太子廟,遂撰此碑文。六月刻立碑文記述周靈王太子晉升仙的故事以比附自身。碑額書寫“升仙太子之碑”6個大字,篆露白、為飛白體。碑陽為正文,碑文共33行,行66字,行草相間,筆劃流暢。碑陰的《游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分別出自當時書法名家薛曜、鐘紹京之手。字體神韻研華,遒勁有法,前人評為書法佳作。碑陽正文,先追述王子晉的神話故事。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列仙傳》云:“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土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頭’。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見,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武則天借古諭今,對當時的大唐社會作了盡情地謳歌。說她是“承天命,開基業”,“正八柱于乾綱,紐四維于坤載”,“郎堤封于百億,聲教洽于無垠,被正朔于三千,文軌同于有載”,而且人口眾多,政令通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民族和睦,天下太平。
碑文為章草(小草)。洋洋灑灑2700余言,碑文內容豐富,典故林立,顯示了女皇武則天的豪華驚人的才能,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天下女子第一書”。碑陰有隨行大臣薛稷、薛曜、鐘紹京等唐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該碑是研究武周盛世難得的寶貴資料,其書法價值被中外書法愛好者所珍愛。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