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电影av,99久久亚洲精品蜜臀,欧美有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免费

歡迎進入洛陽市偃師區人民政府網站!

首頁>夏都商韻>非遺文化


非遺文化

  發布日期:2023-06-29   點擊次數:16478次


2006年以來,偃師先后公布了6103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國家級項目2——河洛大鼓、玄奘傳說;省級項目5——銀條種植栽培及烹飪技藝、抬閣(東蔡莊高抬故事)、石硯雕刻(會圣宮石硯雕刻)、黃大王傳說、傳拓技藝(偃師傳拓技藝)。洛陽市級項目13——洛神的傳說、蔡倫造紙傳說、二鬼摔跤、糖塑技藝、鮑氏祭祀、牛心山信俗、古輪拳法、面塑(河洛面塑)、汝瓷刻花技藝、徐記蔓菁湯制作技藝、制鼓技藝(緱氏金屯馬氏傳統制鼓技藝)、牡丹花燈制作技藝、夏歷。縣級項目83個。已逐步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名錄保護體系,主要有:

1、糖塑技藝

糖塑技藝于2009年錄入第二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糖塑技藝源于清朝咸豐年間并在偃師翟鎮疙當頭村發展的一項手工技藝,俗名吹糖人。是以糖稀為原料,人工以捏、吹、手、口結合,在特定的時間內制作成動物、植物、鳥類、水果、人物形像等各種手工藝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塑造形象多種多樣,造型夸張,色彩鮮明,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微信圖片_20231130092901.png


2、傳拓技藝(偃師傳拓技藝)

傳拓技藝(偃師傳拓技藝)于2021年錄入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拓技藝(偃師傳拓技藝)是以偃師府店為中心輻射全國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傳拓技藝源于東漢時期,那時盛行刻碑之風,同時“蔡倫紙”的出現,對傳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偃師漢魏唐碑刻名冠于天下,北邙是我國最為集中浩大的墓葬區。

傳拓技藝的基本內容:通過擦拓、撲拓的拓印技法,把“擦拓”和“撲拓”技法合二為一,創新出一種“揉拓”拓印方法,完全使用清水悶紙,上紙,杜絕使用“白芨水”、“漿糊水”對碑刻文物進行上紙,在不使用鬃刷的情況下,用掃刷,把貼在碑刻上的宣紙,掃入字口,又稱掃紙入凹技法。這種技藝恢復了蟬翼拓技法,蟬翼拓拓片,墨色輕薄而又淡雅,靈透而又簾紋分明,儼如蟬之翼,采用干拓技法,擅用較薄的紙,拓印墓志和線刻,使墨面烏黑發亮,且背不見墨。

傳拓技藝秉承“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勻、墨不透紙、拓片完整的拓印理念,嚴禁墨淹字口的缺陷發生,使拓片最高程度地復制原碑刻的書法風貌,對弘揚傳統文化以及金石拓本文獻和金石碑刻的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洛神的傳說

洛神的傳說于2011年錄入第三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洛神的傳說是三國時期流傳下來的一個民間傳說,在偃師地域廣為人知,主要是講述了三國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宓略帶傳奇的一生。

甄宓,正名甄洛,世稱甄妃。她是中山無極人(今河北省無極縣),是東漢宰相甄邯的后裔。后與袁紹之次子袁熙結婚,公元202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得慘敗。戰亂中,曹植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甄宓,贈白馬一匹助她逃返鄴都,甄宓感激不盡,回贈玉佩一枚。

公元204年,曹操舉兵追擊袁紹敗軍,曹丕娶甄宓為妻。曹丕隨曹操南征北戰,此時,曹植尚小,與甄宓寫詩談天,建立友誼。公元205年,二十三歲的甄宓為曹丕生下了兒子曹睿,后來,曹操在洛陽病逝,曹丕繼承了王位,冊封甄宓為妃。接著曹丕有了新寵郭貴嬪(郭嬛)等人,甄妃由于想念丈夫曹丕,就寫了一首有埋怨之情的詩,曹丕看后很惱怒,再加上郭貴妃的從中陷害,曹丕就派人到鄴城,迫甄妃自殺。曹植此時在山東甄城封為侯王,解除了對曹丕皇位的威脅。曹丕召曹植回洛陽,席間,曹丕把甄妃的金鏤玉帶枕贈予曹植留念,曹植睹物不由落淚不已。飯后就啟程離開了洛陽城,返回封地去,當他和行人來到景山時,已是人困馬乏,在洛河邊休息,曹植神志恍惚中,在洛河邊見到了洛神——自己的兄嫂甄妃,二人傾心交談,抒發思念之情。曹植回到山東封地,思緒萬千,寫出傳世之作《感甄賦》。后來甄妃的兒子曹睿當了皇帝,遂改為《洛神賦》,追封母親為文昭皇后。甄宓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她德才兼備,特別是品德好,傳說中樂善好施,心地善良,她的故事才得以流傳。

人們對洛神的敬仰,不像其他被神化了的人物—關公、包拯、黃大王等人那樣熱烈,各地也曾建過洛神廟,如洛陽老城東關曾建過一座宏偉的洛神廟;偃師曲家寨村(景山下)是洛神與曹植相見之地,這里曾建過洛神廟,后因河床南移被沖毀。而現在的偃師顧縣鎮白云廣場建有洛神賦圖漢白玉石雕。


微信圖片_20231130092926.png


4、蔡倫造紙傳說

蔡倫造紙傳說于2011年錄入第三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蔡倫造紙傳說是流傳于偃師地區的一種民間文學。自東漢以降,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蔡倫改進的造紙術使得紙張推廣開來,是人類大規模的印刷成為可能,加快了文化知識的傳播,對人類文明的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

蔡倫造紙的傳說在偃師地域廣為流傳,基本上處于口耳相傳和半文字化狀態,有史籍可查,有故事可講,有遺址可看,有地名可證。 


微信圖片_20231130092950.png


5、石硯雕刻(會圣宮石硯雕刻)

石硯雕刻(會圣宮石硯雕刻)于2015年錄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會圣宮硯雕刻藝術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美術,源于北宋時期,流傳于洛陽地區。洛陽會圣宮硯自古硯以石名、石以硯貴,至北宋已名聲臻盛。早在東周時期,洛陽邙山的紫丹、青碧已被開采利用?!?/span>會圣宮硯產于洛陽東部邙山下寺溝村,唐宋曰暖泉,溪中有暖石色紫可做硯臺。在溪澗中常年累月接受地熱及暖水滋養,渾然天成,乘法自然。使之結構細密、柔膩溫潤、不干不涸、發墨養毫。以其發墨不泛的特性,贏得王公名流,文人墨客的垂青。加之上乘的工藝,構思奇妙的雕琢,被奉為文房至寶,是當時十分罕見、而又名貴的奢侈品,是名震一時的稀世珍寶。


微信圖片_20231130093013.png


6、玄奘傳說

玄奘傳說于2021年錄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玄奘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玄奘傳說是我國民間文學的瑰寶。玄奘傳說講述了玄奘傳奇的一生,有神奇的“鳳鳴陳河玄奘降生”,有少年時代“隨父學《孝經》”、“凈土寺出家”等少年穎悟;有“冒死出關”、“大漠孤征”、曲女城大會、“恒河遇險”等西行傳奇;也有“矢志東歸”、“潛心譯經”、“磨頭槐傳說”、“玄奘祭母”等系列故事,塑造了玄奘百折不撓、求真務實的“民族脊梁”形象,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傳說中所保留的大量傳統民俗、孝德文化,使玄奘傳說在民間文學中熠熠生輝。

玄奘傳說,源于偃師緱氏鎮玄奘故里為中心的洛陽地區,東有轘轅雄關,西有伊闕龍門,附近有鳳凰臺、慧泉井、馬蹄泉、玄奘父母合葬墓、磨頭槐、長生楊等與之相關的歷史遺存,為傳說提供了有力佐證。

玄奘傳說,作為黃河文化組成部分,是絲綢之路沿線文化融合的見證。傳承玄奘傳說,對于“講好黃河故事”,加強家風建設,弘揚核心價值觀,提振民族自信心,弘揚中華文明、發展旅游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微信圖片_20231130093040.png


7、銀條種植栽培及烹飪技藝

銀條種植栽培及烹飪技藝于2009年錄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銀條種植栽培可謂久遠,據傳始于夏,興于唐,盛于明清。

據說宰相伊尹在輔佐商湯時,在東寺莊一帶發現了一種“根莖潔白,嚼之酥脆”的草莖植物。作為“庖廚”出身的他,據其特點加以烹飪,便成了一道味美可口的佳肴,人們將其稱為尹條。因百姓能以此換回銀子,又稱其為銀條。以后,歷代皇帝都對其美味贊賞有加,因而銀條也就成了貢品。周恩來總理和劉少奇主席視察偃師時,品嘗之后,都對銀條給予很高評價。

因為氣候,土壤等條件所限,適宜種植銀條的地方極少,長期以來,農民刨銀條一般都在寒冬臘月,以供人們購買少許,在過年時全家吃上幾頓,再備以招待客人。

偃師銀條是一種根莖蔬菜,為唇形科水蘇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莖細長,叢生或半直立,株高40-60cm。三月下種,5月始花,10月終花,后地下莖大根壯呈匍匐莖,形成長約30-50cm的根節狀白色莖狀。此莖質地細密,脆嫩多汁,潔白,味甘,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及豐富的水蘇糖,具有清腸潔胃、疏通經絡、清心健脾、祛風解郁等功效。


 

微信圖片_20231130093223.png


8、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于2006年錄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我國稀有的民間曲藝,屬河南四大曲種之一。由唐代的“說話”、宋代的“鼓兒詞”、“諸宮調”、元明清三代的墜子、大鼓書、琴書等發展而來,成型于清代中葉。被稱為“活的文物”。

脫胎于洛陽琴書的河洛大鼓,較之“母體”優越處有幾:先是唱腔質樸流暢,清新明快。既便于敘事,又宜于抒情,勝于琴書的一唱三嘆,字少腔多和過于低沉冗贅。其次,河洛大鼓演唱者站立表演,一手擊鼓,一手打板,速度變化由演唱者通過擊鼓和打板來掌握。再次,咚咚作響的書鼓和清脆嘹亮的鋼板,在響度、力度和速度方面,極大地活躍了書場氣氛,烘托了故事情節,令人精神振奮。大量地加進了道白,既便于敘事,演員們土腔土調的敘講也使群眾感到自然親切。還有,在演唱書目方面,大量地演唱公案書、武俠書和袍帶書。如段炎之《施公案》、《彭公案》、《劉公案》、《雙打擂》;胡南方之《大紅袍》、《大八義》、《小八義》;呂祿之《紅風傳》、《打嚴嵩》;高廷章之《彭公案》、《劉公案》等等。這些描述風云際會、金戈鐵馬,贊頌拔刀英雄,梗直義士的書目,更符合廣大群眾的欣賞口味。憑上述優勢,河洛大鼓很快便取代了洛陽琴書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在伊、洛河兩岸流傳發展開來,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主要文娛活動形式。

9、制鼓技藝(緱氏金屯馬氏傳統制鼓技藝)

制鼓技藝(緱氏金屯馬氏傳統制鼓技藝)于2020年元月錄入第五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漢末年,京城洛陽制鼓藝人為躲避董卓之亂,遷居京畿緱氏縣柏谷塢一帶,成為緱氏制鼓業的發端。曹魏及西晉先后定都洛陽,緱氏制鼓業一度繁榮。制鼓匠人曾為司馬懿制作戰鼓,流傳至今1700多年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馬懿得勝鼓》鼓曲以緱氏制作戰鼓為主體樂器。東晉大將劉裕北伐,柏谷塢一度成為劉裕西進長安的大本營。一千多年來,傳統制鼓技藝一直在緱氏流傳。

馬氏傳統制鼓技藝的特色,在于獨特環保的制作過程。制作工藝分五步:生皮精制鼓皮、裁解月牙板、銷釘合鼓圈、打摽踩鼓面、著釘上鼓環。其中鼓皮精選帶血氣的生牛皮,綠色環保;月牙板拼合鼓圈時,采用釘竹木銷釘的辦法拼接;踩鼓,先綁好井字架、壓上兩個磨盤、上放木盤,放好蒙皮的鼓圈,再繞繩打摽,接著1—2名壯漢赤腳上到鼓面上,反復踩鼓,反復緊繩,捶打木楔,直到鼓皮繃緊為止。

制鼓業在緱氏鎮金屯、馬屯村遍地開花,成為重要的文化產業。北京、西安鼓樓大鼓均為緱氏制作,1997年,為香港回歸活動捐贈大鼓20面,并為北京奧運會特制大鼓2008面。緱氏鎮制鼓業年產值8000余萬元,利潤900多萬元,產品還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被稱為中國鼓鄉。


微信圖片_20231130093251.png


微信圖片_20231130102133.png


10、面塑(河洛面塑)

面塑(河洛面塑)于2020年元月錄入第五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洛面塑是流傳于豫西地區的民間技藝,俗稱捏面人。起源于古代禮制典禮上的祭祀活動,至清末發展成為單一的祭祀面塑,傳承至今。它經千百年來不斷創新和變革,而今傳承于洛陽偃師。

作為祭祀組成部分的“供饌”面塑藝術,從夏、商、周祭祀文化演變而來,東周始興,后經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東都、北宋西京,一直是民間顯貴乃至宮廷祭祀供饌食物的重要部分。時至今日,在洛陽一帶仍然保留著古老的端饌習俗,它仍是隆重的祭祖、祭神及親人喪葬風俗的組成部分,

河洛面塑,上承十三朝古都洛陽的祭祀"供饌”文化,俗稱“端饌”或花供。它是在祭祖或祭神時擺在香案上的供品,以悅神為內容,作品題材有二十四孝故事,八仙,福祿壽及戲曲人物,同時配以花鳥、魚蟲、仿真蔬果等物,形象逼真,色彩鮮明。

河洛面塑內容豐富,造型靈動活潑、色彩明快,作品形式多樣,有精致細膩,亦可粗獷奔放,成品易于保存。它保留了豫西乃至中原地區以祭祀活動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是研究豫西地區民眾祭祀禮制活動和生活情況的重要依據,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信圖片_20231130093342.png

微信圖片_20231130093414.png


11、牡丹花燈制作技藝

牡丹花燈制作技藝于2020年元月錄入第五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燈又名燈籠,起源于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制作,中間放上蠟燭,成為照明工具。牡丹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它酬神娛人,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

牡丹花燈的制作技藝復雜精巧。傳統的制作常用竹子破成邊條,用蒸汽加熱晾干,拋光裁取所需長度,用繩子托成花燈骨架,用白色宣紙裱糊底層,用紅色宣紙剪出人物、花鳥、仕女等,將稀釋的漿糊均勻的平刷在花型上裱好,也可彩繪、書寫?,F代花燈制作技藝經過創新,更具有現代氣息,用鐵絲代替了竹子,一條鐵絲可以任意造型,旋轉、彎曲成圓,之后裱糊,由于絲綢色彩艷麗,防雨堅固,逐漸取代了宣紙,同時融入結構力學、電學、美學、材料學等專業學科。

牡丹花燈手工制作包含設計、繪畫、雕塑、雕刻、剪紙等技法。制作種類有宮燈、龍鳳燈、閣樓燈、生肖燈、五谷燈、動物燈、歷史人物故事燈、有機制的電動燈、走馬燈、氣動燈、提燈等。作品集南北花燈之長,造型上簡約大方,色彩明快。品位上大俗大雅形成了洛陽牡丹花燈聲、光、動特點,以及傳統文化的繼承,同時具有濃郁的洛陽古都特色。



圖片11.png


12、汝瓷刻花技藝

汝瓷刻花技藝于2020年元月錄入第五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汝瓷,宋五大名窯之首,徽宗年間進貢宮廷二十余載,汝瓷工匠們發揮特有的聰明智慧,創造出了獨具風格的刻花青瓷,其作品精良,在中國青瓷史上獨樹一幟,后因金兵入侵戰亂而斷代失傳。

汝瓷刻花技藝,是將搜集、整理的宋汝瓷刻花殘片復原之后的百余種圖案,嚴格按照傳承、改良后的宋代傳統手法,雕刻于手拉泥胚,施以由天然礦物釉,高溫燒至1300度,使宋汝瓷刻花碗盤完整再現。

汝瓷刻花技藝,屬于宋代陶瓷造型技法下的一個分支。宋汝瓷刻花技藝的恢復與傳承,不僅可廣泛應用于未來無鉛無毒,天然環保的高檔汝瓷餐茶具,進入大眾的生活,滿足廣大百姓對傳統藝術環保餐茶具的需求,更對于未來的陶瓷雕刻,紡織印染,裝飾藝術,歷史研究等方面,有不可限量的價值和影響。

 

圖片12.png

13、夏歷

夏歷于2020年元月錄入第五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距今4000年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代的先民們便依對天象、氣象與物象的觀察,安排著井然有序的農事生產與生活,并逐漸形成了蘊含本地區物候自然認識的古代歷法---夏歷,即依據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并以"建寅"之月為歲首,一年12個月,大致是采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中國最早的歷書采用夏歷?!洞蟠鞫Y記·夏小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天文學文獻,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歷書。書中按12月的時序詳細記載上古先民所觀察體驗到的天象、氣象、物象,形象地反映出上古先民對時令氣候的樸素認識,是華夏民族數千年天文學史的初始階段--觀象授時的結集,是已知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

夏歷保存了中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對古代天象與先秦歷法研究也有相當重要之參考價值。從全球的視野看,植根于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之中原大地的夏歷,是世界東、西方兩大文明體系之東方天文歷法的搖籃所在,影響深遠,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


 

圖片13.png

圖片14.p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安市| 夏河县| 栖霞市| 阳谷县| 舒兰市| 兴安县| 凯里市| 玉环县| 阿瓦提县| 司法| 容城县| 道孚县| 稷山县| 吉木乃县| 奎屯市| 惠东县| 东丰县| 丹凤县| 广昌县| 安顺市| 扎兰屯市| 桦南县| 邵阳市| 苍溪县| 驻马店市| 望都县| 黎川县| 清徐县| 阿拉善右旗| 墨竹工卡县| 岫岩| 出国| 丹棱县| 东乡县| 新河县| 类乌齐县| 赤壁市| 锦州市| 乐平市| 阿合奇县| 甘孜县|